很多海外分校正日益增多,这些海外分校使学生不必出国即能获取国外学位,而这样的院校在周二巴黎举行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(OECD)高等教育会议中被描述为“空壳”。
欧洲工商管理学院(INSEAD)巴黎商学院商业技术教授Soumitra Dutta,告诉OECD的高等教育会议国际管理人员,分校在中东和亚洲地区最为常见。
对于一些分校来说,判断其成功与否为时尚早,“但是其初始结构并不令人振奋。由于教职员工并不流动,分校只是母体院校的空壳。”
学生和家长都十分明白分校的质量可能不如原校。“愚弄当地人并不容易,他们对于分校不同于其附属大学这一点很清楚,” Dutta讲到。
Dutta 认为欧洲工商学院的新加坡分校非常成功,因为“我们大力投资,并往新加坡派送最好的师资。成功的关键不在学生,而在师资队伍。”
另一个成功的例子是位于中国的诺丁汉大学宁波分校,该分校已经运行了10年。两地的教员都由同一主管领导。
耶鲁大学本周声明将在新加坡建立一所国际分校,这无疑增加了大学管理层们探索这一领域的兴趣。
但是会上有迹象表明,并非所有分校与其输出国有所关联。
来自的摩洛哥的Albert Sassoon,曾担任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副理事,讲到由于缺乏本地学生和研究员,很多分校沦为空壳。“当你去那里时(卡塔尔,阿布扎比和科威特),只会看到壮观的校园,但是卡塔尔人呢?你找不到。”
当地人常常对大学里的研究事业不感兴趣。Sassoon讲,尤其在海湾地区,挣到更多钱的机会更多,如房地产和石油工业。
最近几年,国际分校呈增长趋势,其中超过四分之三的分校不足5年历史。
据无国界高等教育观察组织统计,2002年有24所分校,2006年约82所,而2009年最新报告已经超过164所。其中美国是主要的教育输出国,占了总数的一半。
Lane 说:“一些国际分校,如密西根州立大学迪拜分校,由于差劲的商业模式,已经关闭或者极大地取消了一些学位授予。”
尽管失败的案例不如预想的那么普遍,与过去建立的大量分校相比,最近几年新建起来的只有十几所。
“虽然只有少数的分校记录为失败,这些失败仍有几个原因需要关注。”Lane说到。
Kinser讲很多大学在确定是否想去之前,先决定要去哪里。“高等院校做这些项目时是基于愿景,而非对于当地市场的了解。
有些时候并不是当地学生想要的。“大多数的分校开设的课程与该国学生上的课程相同或近似 – 大部分母体院校要求这样做是出于教学质量的考虑。”Lane称。
但是成立分校的主要动力是经济上的。“分校很大程度受学费驱动(而非科研驱动),而且毫无例外地期待收入盈余,”Lane说,虽然有十几所分校也通过少数且辅助性的研究课程授予博士学位。
在中国,新加坡和中东几个国家,研究项目已经开始被视为分校质量的重要体现因素。
但总体上分校“是全球高等教育机构的极小一个组成部分,不太可能会主导跨国高等教育,”Lane讲到,“建立分校是一项资源密集型活动,并且财政和声誉上的风险会令多数高校望而却步。”
来源:World University News